文| 默 达
从绿化带跳到篮球场,从机动车道跳到卧铺车厢……关于老人不分时间场合跳广场舞的新闻报道频频登上热搜,最近,多名老人在卧铺车厢走廊高声外放音乐并激情热舞,产生的噪音让许多其他乘客不堪其扰。
是非判断并不复杂,高铁车厢是公共空间、不是某个人或某群人的舞池。年轻人也好、老人孩子也罢,若是持续不断制造噪音,不管是工作还是娱乐,都应先考虑下是否打扰到他人。若是不听其他乘客劝告,只考虑自己的利益,需有人及时中断制止。
然而,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来看,最近发生在高铁、飞机上的噪音事件确实多得反常。从老人跳舞到孩子哭闹,从哄孩子的动画片到外放的短视频,冲突不但没有随着社会各方的呼吁而减少,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。有些乘客选择一忍了之,有些会好声好气地沟通提醒,但也有人抱怨“完全无法沟通,老人只会倚老卖老”,群体间的刻板印象和长期矛盾就此滋生。
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有一禁了之,我们自然希望有更好的方案。站在老年人的视角上来看,旅程漫长,“老伙计们”又在身边,加之适合他们打发时间的方式太少,自然有人“闲不住”。车厢跳广场舞这事也并非首次发生,对比下其他广场舞占道扰民的例子,有一点是共通的:老年人形成了聚众扎堆之势,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变得更重要了,甚至可以让规则绕道。
不难想见,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,这样的冲突还会出现。不同群体的诉求不同,平日里还能在各自的舒适域中相安无事,但到了出游时,还是得挤到一个车厢里。有人说各种交通工具中都要保持安静,也有人说绿皮火车、长距离的卧铺热闹点挺好,不管是谁听谁的,总有一方不太舒服。
有没有什么办法,能够合理引导老年人群体的特殊需求,减少此类的口水仗?
铁路部门近年来已有相关尝试,比如,开辟一些“慢出游”线路。“夕阳和谐号”“银发专列”上不仅有精心准备的饭菜,有较为舒缓的行程,还鼓励旅客们自带乐器表演才艺,列车工作人员引导大家参与互动游戏,好不热闹。列车上的时光成为旅途的重要组成部分,互相陪伴带来更多乐趣,更贴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。
公交线路同样也有着巨大的改造空间和迫切的改造需求。最近有一则报道,在江浙沪地区已有诸多尝试,比如为公交车站增添唱K功能,让公交车厢成为文艺汇演、医疗就诊和日常购物的新选择,等等。在大中型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背景下,公交主动转型,成为联系社区和中老年人的纽带,也未尝不可。
频频出现的广场舞占道问题,也在呼吁开辟更多的老年活动用地,丰富活动的形式。换位思考,当我们指责中老年人“到哪都想跳广场舞、拍短视频”时,是否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——在技术飞速进步,社交方式转变的当下,他们的选择其实并不多,不像我们可以连续数个小时沉浸在手机中。若真有条件——比如部分养老院引入台球、游泳、健身器材,甚至有的还组建了“老年电竞队”,似乎也不错。
就事论事,要求老人培养规则意识,自然可以整治越界的广场舞,但从针锋相对的冲突中寻找缓和的途径,或许中间就存在着改善老年生活、发展银发经济的宝贵契机。
【作者】 张宇驰
南方评论